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城市計畫發展的第一階段﹙1990年﹚,計畫工作小組訂出了 53 項的指標,以協助各城市蒐集足以描述其城市健康狀況的資料。在訂定這 53 項指標之前, 健康城市計畫工作小組就已意識到,雖然傳統關於健康的量化指標(諸如「死亡率」),在使用上相對地簡易,然而,它們並無法提供全面的觀點來幫助我們對一個城市的健康狀況進行全盤的瞭解。因此,在訂定這 53 個指標時,質化的指標(諸如「社會支持」)就已被納入。
1992-1994 年之間,計有 47 個城市採用了這53個指標。從這些城市蒐集來的資料經過跨領域的專家小組分析之後,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城市計畫辦公室認為對該 53 項指標有其修訂的必要。
於是,53 個指標之中,不適合的、缺乏信度的指標被排除了,指標的文字敘述亦經過了修正以便能更清楚地對指標進行定義,於是有了以下我們所看到的健康城市 WHO32 指標。
A. 健康指標 | B. 健康服務指標 | C. 環境指標 | D. 社經指標 |
A1. 總死亡率:所有死因 A2. 死因統計 A3. 低出生體重 | B1. 現行衛生教育計畫數量 B2. 兒童完成預防接種百分比 B3. 每位基層健康照護者所服務居民數 B4. 每位護理人員服務居民數 B5. 健康保險的人口百分比 B6. 基層健康照護提供非官方語言服務之便利性 B7. 市議會每年檢視健康相關問題數量 | C1. 空氣汙染 C2. 水質 C3. 汙水處理率 C4. 家庭廢棄物收集品質 C5. 家庭廢棄物處理品質 C6. 綠覆率 C7. 綠地之可及性 C8. 閒置之工業用地 C9. 運動休閒設施 C10. 人行街道(徒步區) C11. 腳踏車專用道 C12. 大眾運輸 C13. 大眾運輸服務範圍 C14. 生存空間 | D1. 居民居住在不合居住標準比例 D2. 遊民人數 D3. 失業率 D4. 收入低於平均所得比例 D5. 可照顧學齡前兒童之機構百分比 D6. 小於20週、20-34週、35週以上活產兒百分比 D7. 墮胎率(相對於每一活產數) D8. 殘障者受雇之比例 |